案由规定【理解与适用】 | 144.不当得利纠纷【2021年版】

刘彬律师 1,872阅读14分30秒

144.不当得利纠纷

【释义】

不当得利,是指没有法律上的根据而取得不当利益,造成他人损失的法律事实。不当得利纠纷是因不当得利的事实而引起的权利义务争议。根据《民法典》第 118 条第 2 款“债权是因合同、侵权行为、无因管理、不当得利以及法律的其他规定,权利人请求特定义务人为或者不为一定行为的权利”的规定,不当得利是债的发生原因之一,基于不当得利而产生的债称为不当得利之债。《民法典》第 122 条规定“因他人没有法律根据,取得不当利益,受损失的人有权请求其返还不当利益”,不当得利的事实发生后,依据法律规定,造成他人损失的一方,应将取得的不当利益返还受损失的人。不当得利的常见情形包括:一是民事法律行为不成立、无效及被撒销所产生的不当得利。二是履行不存在的债务所引起的不当得利。三是因合同解除产生的不当得利。四是基于受益人、受害人或第三人行为而产生的不当得利。五是基于事件而产生的不当得利。①不当得利制度规范目的在于取除得利人无法律上原因而受有的利益。不当得利返还请求权与物权请求权、合同请求权、无因管理请求权、人身权请求权共同构成民法请求权体系。

构成不当得利的要件。《民法典》第 985 条规定:“得利人没有法律根据取得不当利益的,受损失的人可以请求得利人返还取得的利益,但是有下列情形之一的除外:(一)为履行道德义务进行的给付;(二)债务到期之前的清偿;(三)明知无给付义务而进行的债务清偿”。根据该规定,构成不当得利的要件包括:

1. 得利人取得利益。不当得利制度目的在于使得利人返还没有法律根据取得的利益,因此,利益是认定不当得利的首要条件。不当得利中的利益应仅限于财产利益,不包括精神利益,这是因为精神利益既难以认定,也无法返还。财产利益包括积极利益和消极利益。积极财产利益指财产的增加,包括物权(所有权、用益物权、担保物权)的取得、占有的取得、知识产权的取得、财产权的扩张或强化(如添附而导致用益物权和担保物权范围的增加)、财产利益上负担的消灭、债务免除或减少;消极财产利益是指应减少而未减少的利益,包括应支出的费用未支出、应负担的债务未负担、本应在自己所有物上设定限制物权而未设定等。取得利益的方式,既包括法律行为,如将他人房屋出租获得租金;也包括事实行为,如耕种他人土地使土地权利人获益;还可能是自然事件,如遇洪水导致甲鱼塘中的鱼流人乙的鱼塘;可以是出于受损人的行为,如将他人的车辆误认为自己的车辆修理;也可以是因得利人的行为,如使用他人房屋而受益;还可能是第三人的行为,如丙用甲的建筑材料为乙修建房屋。

2. 另一方受有损失。不当得利中“损失”的概念与侵权责任中“损害”的概念不同:侵权责任中的损害不仅包括财产损害,还包括精神损害,且仅包括直接损害,不包括间接损害;而不当得利中的损失仅指财产损失,不包括精神损害,且财产损失不仅包括现有财产的积极减少(直接损失),也包括财产本应增加而未增加(间接损失)。认定不当得利构成要件中的损失一般应采用具体、个别的标准,只要得利人是没有法律根据获得利益,即可认定对方有损失,而不依受损人的财产总额而定;但在确定返还范围时,应该考察受损人的总体财产利益。在对利益进行具体、个别判断时,可不必在任何情况下都固守“利益”必须时个别具体财产利益的理论,在一定情况下承认在一个债的关系中两种给付的差额即为利益,例如,在合同解除无溯及力的情形下,当事人一方因未为对待给付或未为完全的对待给付而取得的力,没有法律根据,构成不当得利。

3. 存在因果关系,即一方取得利益与他方遭受损失是基于同一原因事实,他方的损失是因得利方取得利益造成的,二者之间存在牵连关系。

4. 得利人获得利益没有法律根据。没有法律根据在学理上又称为“无法律上的原因”“无原因”“无正当原因”“无合法根据”。《民法总则》及本条将《民法通则》的“没有合法根据”修改为“无法律依据”,是因为“合法依据”强调行为是否具有违法性,而不当得利的前提是没有“法律的规定和当事人的约定”,因此,将“合法根据”改为“法律根据”更为恰当。无法律根据包括自始无法律根据和嗣后丧失法律根据。“是否有法律根据”应依据法律规定和当事人之间的法律行为来判断,“无法律根据”应解释为无法律规定或缺乏基础的法律关系。给付型不当得利中“无法律根据”的具体形态包括:(1) 自始欠缺给付目的,如不知债务已经清偿仍履行、合同不成立、无效或被撒销、本拟出售甲物但误交付乙物等。(2) 为实现特定目的而给付,但该目的未能实现的,如附停止条件的债务,债务人误认为条件已成就而给付,但实际上条件尚未成就的。(3) 给付目的消灭,如在婚姻家庭关系中,订婚时交付聘礼,后婚约解除的;子女非其亲生,而误认为亲生加以抚养的。非给付型不当得利中“无法律根据”的具体形态包括:(1) 因得利人的事实行为造成的,如得利人未经他人同意占有、使用、消费他人财产或侵害他人知识产权、人身权而得利的,这种情况下可产生不当得利请求权和侵权损害赔偿请求权的竞合。(2) 因得利人的法律行为造成的。如无权处分中,善意受让人取得物的所有权,无权处分人因处分他人之物所得的利益,应对权利人负不当得利的返还义务,此时也可构成不当得利返还请求权和侵权损害赔偿请求权的竞合。又如得利人基于强制执行所获得的利益,因据以执行的法律文书被撒销,受损人可请求得利人返还不当得利。(3) 因受损人的行为产生的不当得利,如误认为他人财产为自己财产而加工。(4) 因第三人的行为而产生的不当得利,如债权人将其债权让与第三人,债务人不知债权让与而向债权人清偿。(5) 因自然事件而产生的不当得利,如他人家畜进人自家院落。

具备上述构成要件,发生不当得利之债的后果,受损人依据不当得利之债所享有的权利,是不当得利返还请求权。

不构成不当得利之债的情形。按照《民法典》第 985 条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构成不当得利之债:一是,为履行道德义务进行的给付。如不具有法定赡养、抚养义务之间的亲属之间,为赡养、抚养而支出了生活费、医疗费等费用;又如,亲朋好友之间因结婚、生子而互送贺仪。为履行道德义务的给付在法律上构成不当得利,但得利人获益符合社会的一般道德观念,在法律效果上排除在不当得利的返还范围之外,受损人不得请求返还。基于道德义务的不当得利与赠与不同:赠与是明知自己无义务而为无偿的财产给付,不论其有无道德的义务;赠与是双方民事法律行为,双方当事人之间成立赠与合同法律关系,不当得利是事实行为,双方当事人之间形成不当得利法律关系。实践中,判断是否构成基于道德义务的给付时,应当综合考察给付是否符合社会道德观念,当事人之间的关系、给付发生的具体情境以及给付的标的物的价值等情形确定。为履行道德义务而为的给付,虽受领人无合法根据而获得利益,但给付人不得请求返还;二是,债务到期之前的清偿。债务人在债务履行期限届满前清偿债务,受领人受领并非无合法根据,而是基于合法的债权债务关系。并且这种清偿也发生债务消灭的后果,所以债务人清偿之后,为避免使法律关系复杂化,给付人不得以不当得利为由请求返还;三是,明知无给付义务而进行的债务清偿,即明知的非债清偿。如债务人对诉讼时效完成的债务本可以拒绝给付而故意给付时,推定其有意抛弃给付返还请求权,不能再请求返还。非债清偿是指一方对另一人没有给付义务而进行给付的情形。一方没有给付义务,即不存在债务,包括两种情形,一是债务自始不存在,即,给付人给付时不存在债务,如甲误认为其对乙的债务尚未清偿但事实上已履行完毕再次履行债务的;二是债务嗣后不存在,即,给付人给付时虽然有法律根据,但在给付后法律根据不存在的,如合同解除有溯及力的情况。受损人的给付是基于清偿债务的目的。明知的非债清偿是指明知没有债务而为给付,导致一方受损、另一方因此获利的。如甲出售某物给乙,在知道或应当知道其意思表示错误,有权撒销买卖合同的情况下,仍向乙交付标的物的,即为明知无债务的清偿。受损人明知没有债务、不存在给付义务,而向他人给付,应视为对自己权利的处分,这种情况不构成不当得利。当受损人在给付时不知无给付义务,误认为自己有给付义务的,则构成误认的非债清偿,仍产生不当得利的法律效果,受损人享有不当得利返还请求权。

【管辖】

根据《民事诉讼法》的规定,因不当得利纠纷提起的诉讼适用一般地域管辖,由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辖;被告住所地与经常居住地不一致的,由经常居住地人民法院管辖。

【法律适用】

处理不当得利纠纷的法律依据主要包括《民法典》及有关司法解释。《民法典》第 122 条规定了民事主体享有不当得利返还请求权:《民法典》合同编第三分编第二十九章以第 985 条、第 986 条、第 987 条、第 988 条四个条文规定了不当得利的定义、不当得利的除外情形、善意受领人的返还责任、恶意受领人的返还责任,以及第三人的返还责任。需要注意的是,《民法典》虽未单独设立债权编,但《民法典》合同编第一分编规定了债的一般规则,这些规定不仅适用于合同之债,

多数规定也适用于非因合同产生的债权债务关系,包括不当得利之债,基于此,《民法典》第 468 条规定:“非因合同产生的债权债务关系,适用有关该债权债务关系的法律规定;没有规定的,适用本编通则的有关规定,但是根据其性质不能适用的除外。”

关于返还不当得利案件的诉讼时效。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事案件适用诉讼时效制度若干问题的规定》(2020 年 12 月 29 日修改)第 6 条规定,返还不当得利请求权的诉讼时效期间,从当事人一方知道或者应当知道不当得利事实及对方当事人之日起计算。

【确定该案由应当注意的问题】

不当得利制度规范的目的是取除得利人无法律上原因而受有的利益,而非在于赔偿受损人所受的损害,法律规定不当得利制度并不是要制裁受益人的“得利行为”,而是要纠正受益人“得利”这一不正常、不合理的现象。因此,在实践中判断不当得利请求权是否成立时,不需要考虑受益人是否有故意或过失其行为是否具有违法性。

在司法实践中还需要注意的是不当得利请求权与其他请求权之前的区别,比如,不当得利返还请求权与物权请求权中的原物返还请求权。原物返还请求权旨在恢复物的圆满状态,保护物权人的利益,原物返还请求权作为物权请求权的一种类型不能脱离物权而存在,不能转让,而不当得利返还请求权作为债权请求权,原则上是可以让与的;不当得利返还请求权的标的包括金钱、物、孳息等,而原物返还请求权的标的仅指物和物的孳息;原物返还请求权作为物权请求权的一种类型,原则上不受诉讼时效之限制,不当得利返还请求权作为债权请求权的一种类型,应当适用诉讼时效。

如果你有相关法律问题或其他法律问题需要找律师咨询,欢迎来电咨询本站宁波律师进行法律咨询,我们会有专业的律师为你提供帮助。

宁波律师,你身边的律师帮手,13605747856【微信同号】

继续阅读
weinxin
13605747856
我的微信
扫一扫,加律师的微信,了解更多
广告也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