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关于印发宁波打造东方滨海时尚之都行动纲要 (2022—2026年)的通知
(甬政办发〔2022〕75号)
发布时间:2023-01-29
信息来源: 市政府办公厅
各区(县、市)人民政府,市直及部省属驻甬各单位:
《宁波打造东方滨海时尚之都行动纲要(2022—2026年)》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为深入贯彻落实市第十四次党代会精神,加快打造东方滨海时尚之都,特制定本行动纲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对标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浙江、对宁波工作重要指示精神,以加快“港产城文”融合发展为主线,以新型城镇化、全域都市化、市域一体化为导向,以推进功能布局变革、城乡品质变革为路径,以全域国土空间综合整治为牵引,系统推进格局全方位重塑、形象整体性跃升、魅力立体化彰显、环境浸润式蝶变,全力打造具有滨海形态、现代气派、东方韵味和国际风范的东方滨海时尚之都,全面增强城市辐射带动力、人居吸引力和国际影响力,为建设现代化滨海大都市提供坚实支撑。
(二)基本原则
1.坚持世界眼光。突出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水平管理,全面对标大阪、上海、深圳等国内外滨海大都市发展模式,践行智慧管理、绿色低碳、公园城市等现代营城理念,努力超越既往城市实践,建设“最宜居”环境、展现“最东方”形象、打造“最国际”都市。
2.坚持彰显特色。坚定不移走港产城文融合发展之路,集成用好湾、岛、江、湖、山等独特资源,全方位展现三江美景、塘河文化、钱湖山色、滨海魅力、港城气魄,把宁波印记镌刻在每一景、把宁波韵味浸润到每一处。
3.坚持内外兼修。突出“面子”“里子”一起抓,要建设一批具有鲜明辨识度的门户枢纽、城市地标、都市客厅、缤纷街区、活力空间,呈现整体大气、细节精致的新形象;更要加快城市有机更新和动能变革,增强品质都市的产业支撑、文化底蕴和国际影响。
4.坚持系统观念。突出全域统筹理念,强化行政区功能化导向,一体形塑生产、生活、生态空间,一体优化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一体开展空间大起底、大整治、大提升,一体发挥政府、市场、社会三方作用,实现整体推进与局部突破相统一、长远目标与当前目标相衔接。
(三)主要目标
到2026年,全域国土空间综合整治取得重大成果,“一体两翼多组团、三江三湾大花园”空间格局基本成型,大平台、大片区、大动脉、大花园建设成效显著,滨海景、时尚风愈发浓厚,打造成为功能彰显、整体大气、精致秀美的大都市。
一是塑造都市形态之美。全域国土空间综合整治试点任务基本完成,全市集中连片建设永久基本农田累计达到31万亩,工业用地入园率达到65%以上,盘活存量建设用地6万亩以上。“一体两翼多组团、三江三湾大花园”空间格局基本成型,滨海大平台、拥江大片区、沿湾大动脉、四明大花园魅力相得益彰,科创区、翠屏山、西枢纽等重点区块加快建设,空间格局大重构基本完成。
二是彰显滨海风情之美。近岸海域、入海河网、滨海湿地、自然岛屿得到系统保护和治理,建成生态海岸带100公里。梅山湾、象山港、亚运城串珠成链,“北纬30°最美海岸带”成为城市特色名片。建成高品质滨海城镇25个以上,打造一批滨海活力空间、网红景区、观景地标。成功举办亚运赛事,建成海上运动中心。
三是展现时尚活力之美。庭院景、古镇貌、特色街、运河史、水乡情、民俗风的独特韵味充分彰显,展览、秀场、演艺、文创、旅游、休闲业态蓬勃发展,拥有一批引领潮流趋势的时尚活动、时尚空间、时尚品牌,形成更多近悦远来的打卡地、人流如织的新地标,培育一批具有市场影响力的时尚企业和品牌,新增文旅产业上市企业3家以上。
四是提升人居环境之美。15分钟社区生活圈功能更加完备,形成“园城相嵌、林城相拥、水城相融”格局,绿色低碳生活成为新风尚,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大幅提升。建成一批具有鲜明辨识度的城市地标和都市客厅,中心城区首位度进一步提高,全市常住人口规模突破1000万。
主要指标安排
序号
|
类别
|
指标名称
|
2021年基数
|
2026年
目标
|
责任部门
|
1
|
都市形态
|
城区经济总量占全市比重(%)
|
63.1
|
64
|
市发改委
|
2
|
常住人口总数(万人)
|
954.4
|
1000
|
市发改委
|
|
3
|
完成“精特亮”项目(个)
|
79
|
550
|
市督考办
|
|
4
|
建成命名城乡风貌样板区(个)
|
—
|
32
|
市住建局
|
|
5
|
创建省级未来社区(个)
|
49
|
240
|
市住建局
|
|
6
|
城市快速路网总里程(公里)
|
129
|
201
|
市住建局
|
|
7
|
轨道交通运营总里程(公里)
|
183
|
300
|
市轨道交通集团
|
|
8
|
滨海风情
|
海洋旅游增加值(亿元)
|
151.5
|
210
|
市文广旅游局
|
9
|
建成生态海岸带(公里)
|
29
|
100
|
市发改委
|
|
10
|
建成滨海特色绿道(公里)
|
120
|
150
|
市住建局
|
|
11
|
开工海塘安澜工程总长度(公里)
|
64.8
|
210
|
市水利局
|
|
12
|
近岸海域水质优良比例(%)
|
—
|
达到国家考核要求
|
市生态环境局
|
|
13
|
时尚活力
|
文旅产业上市企业数(家)
|
9
|
12
|
市文广旅游局
|
14
|
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
8.6
|
10
|
市委宣传部
|
|
15
|
人均年观看电影、艺术表演、文博展览数(次)
|
4.5
|
6.5
|
市委宣传部
|
|
16
|
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消费支出占比(%)
|
7.9
|
11.5
|
市教育局、
市文广旅游局
|
|
17
|
人居环境
|
细颗粒物(PM2.5)平均浓度
(微克/立方米)
|
21
|
完成省定目标
|
市生态环境局
|
18
|
市控及以上断面地表水达到或好于Ⅲ类
水体占比(%)
|
87.5
|
100
|
市生态环境局
|
|
19
|
每万人公共文化设施面积(平方米)
|
4015
|
4585
|
市委宣传部
|
二、主要任务
(一)实施空间格局重构行动
1.打造一体两翼多组团的城乡格局。坚持全市“一盘棋”,构建北翼强核提升、南翼魅力发展、组团融合支撑的市域一体化发展格局。提升中心城区核心功能、发展活力和宜居品质,整合打造余慈副城城市拓展区,有机联动滨海产业发展带、平原城镇联系带,规划建设翠屏山中央公园,强化城镇组团支撑,打造功能互补、空间集聚的北翼千万级人口都市区。建设宁海、象山两大魅力城区,引导功能向滨海延伸、人口向县城集聚、产业向园区集中,打造服务功能独特、产业特色鲜明、文旅高度融合的南翼综合性中心城市。分类推进美丽城镇建设,实施都市乡村样板工程。(牵头单位:市自然资源规划局,配合单位:市发改委、市住建局、市农业农村局)
2.锚固三江三湾大花园的生态格局。以三江为脉,串联各类滨水开敞空间、历史人文景观和重要功能组团,建设交通绿道、滨水绿道、生态走廊等市域主线绿道网,打造百里三江文化长廊。高水平推进三湾区域保护和开发,加强沿岸生态环境治理和修复,强化滩涂湿地和生态保护区建设,严格保护韭山列岛、渔山列岛等海洋生态资源,打造前湾万顷滨海湿地公园等绿色发展带,构筑海洋生态安全屏障。建设四明山、天台山脉生态屏障区,系统保护山体林地、风景名胜、水网水系、海湾海岛等各类生态资源,完善城市公园体系,构建“连山—串城—通海”生态廊道,打造全域美丽大花园。(牵头单位:市自然资源规划局,配合单位:市生态环境局、市水利局)
3.优化一核一环双动脉的产业格局。做强主城研发服务核,以三江口商贸区、东部新城商务区、南部商务区及宁波高新区、甬江科创区为牵引,集聚科研院所、创新团队、高端人才等创新资源,强化创新引领、总部经济和高端商贸服务功能,打造高端服务中心和创新策源地。提升都市工业环,以绕城高速为主轴,串联镇海经济开发区、浙江前洋经济开发区、望春工业园区、鄞州工业园区等沿线近郊工业区块,承接核心区创新资源和创新成果辐射,大力发展新材料、高端装备、数字经济等技术密集型产业,打造高端制造集聚区。优化滨海、沿路产业双动脉,推进工业空间“大腾挪、大整治、大提升”,全面提升宁波前湾新区、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及宁波石化经济技术开发区、鄞州经济开发区、慈溪滨海经济开发区、象山经济开发区等支撑能级,提升奉化经济开发区、余姚经济开发区、宁海经济开发区等集聚发展水平。(牵头单位:市发改委,配合单位:市经信局、市服务业局)
4.推进全域国土空间综合整治。坚持全域谋划、分区划片、示范先行、滚动推进,编制实施市级整治规划纲要、县级整治专项规划、示范片区策划和单元实施方案,研究制定实施意见,完善整治模式、项目审批、土地流转、资金支持等配套政策。统筹推进农用地整治、村庄整治、生态保护修复、工业用地整治和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推动资源重组、功能重塑、空间重构、产业重整、环境重生,构建布局合理的国土空间。到2026年,全市集中连片建设永久基本农田累计达到31万亩,工业用地入园率达到65%以上,盘活存量建设用地6万亩以上。(牵头单位:市自然资源规划局,配合单位:市发改委、市经信局、市生态环境局、市住建局、市农业农村局)
(二)实施功能布局向海行动
1.推进枕山价值挖掘工程。加快打造翠屏山中央公园,强化生态修复和保护,建设河姆渡文化大遗址公园、河姆渡博物院、上林湖越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等项目,高水平推动慈城古县城保护开发,打造“绿色翠屏、千年画卷”金名片,建设都市中央公园。持续美化四明山生态明珠,高质量开展国土绿化工作,提升水源涵养林和水土保持林质量,推进环山绿道体系建设,谋划环四明山区域高速网,高品质打造四明山旅游度假区,建设共同富裕山区振兴样板。整体谋划东钱湖—福泉山区域发展,统筹推进保护与开发,加强环湖区域管控和路网建设,打造生态文化湖区、旅游度假胜地。(牵头单位:市自然资源规划局,配合单位:市发改委、市生态环境局、市文广旅游局)
2.推进拥江活力增强工程。加快推进三江口核心区、甬江科创区、西枢纽片区、姚江两岸等重点板块建设,增强东部新城、南部商务区、镇海新城、奉化宁南等板块发展活力,打造百里三江文化长廊,整体形成甬江科创大走廊、姚江文化大走廊、奉化江魅力大走廊格局。聚焦优化开发强度、提升经济密度,推动金融、航运、商务、科创、商业、文化、旅游等主导产业集聚,沿江布局商贸、科创、文化总部集聚区,打造都市经济高地。坚持还江于民、还河于民,强化沿江公共空间营造,结合区域产业转型,加快推进滨江贯通岸线向上下游延伸、向腹地拓展,推进干支河网生态走廊体系建设,完善体育休闲、文化设施、公共交通等功能配套,打造品质宜居典范。(牵头单位:市住建局,配合单位:市自然资源规划局)
3.推进滨海空间拓展工程。研究编制海岸带保护利用规划,统筹亲海通道、望海视廊、沿海空间开发。聚焦滨海产业空间,加快建设前湾产城融合区,推动东部临港产业区绿色转型,实施象山港北岸产业“腾笼换鸟”,打造石浦渔港经济区。聚焦滨海城镇空间,精品建设北仑梅山、鄞州大嵩、奉化滨海、宁海湾底、象山东部、石浦岛群等滨海区块,打造各具特色的魅力滨海小城镇和美丽乡村。聚焦滨海休闲空间,高品质建设杭州湾、梅山湾、松兰山等滨海旅游度假集群,推进环石浦港渔文化旅游区块发展。聚焦滨海运动空间,依托滨海旅游度假区优质岸线,加快发展游艇观光、帆船体验、沙滩排球、动力飞行、铁人三项等海上运动,打造独具滨海风情的活力单元。(牵头单位:市自然资源规划局,配合单位:市经信局、市文广旅游局、市体育局)
(三)实施时尚都市建设行动
1.推进活力空间塑造工程。发挥老外滩、东外滩、文创港等功能板块集聚作用,强化月湖、秀水街、南塘河、庆安会馆等区块更新,推进历史文化建筑向公众全面开放,深化业态植入和空间活化,推动符合条件的工业遗存为文化创意、文化艺术提供发展空间。强化活力街区建设,提升南塘老街、韩岭老街等热度,吸引知名品牌旗舰店、体验店、集成店、概念店入驻,分类打造一批创意街区、美食街区、时尚街区。加快建设天一阁博物馆南馆、非物质文化遗产馆、河海博物馆、文化馆新馆、新音乐厅等文化地标,创新推广“文化家园”“城市书房”“文化驿站”等便民服务,构建15分钟文化活动圈。加快宁波奥体中心二期、象山亚帆中心等重大体育项目建设,健全公共体育设施网络,打造10分钟社区健身圈。(牵头单位:市文广旅游局,配合单位:市商务局、市体育局)
2.实施时尚产业倍增计划。整体打造老外滩、东外滩、和义大道、文化广场等时尚发布、设计、展示、消费空间,布局建设一批音乐演艺、文化科技、时尚智造、影视传媒等时尚产业功能区,谋划打造时尚小镇。推动时尚产业特色化、集群化发展,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重点发展纺织服装、智能家电、文体用品等制造领域,拓展创意设计、时尚体验等服务领域,延链壮大时尚家居产业集群。实施时尚产业主体培育工程,支持本土企业建设自主时尚品牌梯队,打造年销售收入超百亿的时尚品牌龙头企业10家以上,形成若干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自主品牌。强化时尚设计力量培育,吸引时尚大师、设计名家开设工作室和实践基地。(牵头单位:市经信局、市文广旅游局)
3.全面激发城市时尚魅力。创新河姆渡文化、海丝文化、阳明文化、佛教文化等历史文化的现代诠释方式,高水平举办文化产业博览会、时尚服装节、旅游节、影视节、动漫节、书画展等文旅节展,定期举办嘉年华、歌舞剧、交响乐、音乐会等演出活动,提升世界排球联赛、世界房车锦标赛等体育赛事品牌影响力,年均举办国际体育赛事10次以上。实施“首展首秀”计划,加快引育街头挑战赛、潮流艺术展、先锋音乐节、电子竞技赛、时尚青年说等活动。引进国际知名购物中心、高端特色主题商场、国际一线品牌体验店等业态,打造多中心、多层级、网络化的活力商圈网络。(牵头单位:市文广旅游局,配合单位:市商务局、市体育局、市投资促进署)
4.加强时尚城市宣介推广。按照视觉冲击力、情感震撼力、传播穿透力标准,邀请国内外知名团队开展城市Logo设计、城市主题曲策划,把宁波标识全面融入城市设计、景观小品。实施城市形象全球推广计划,深度利用脸书、照片墙和微信、微博、抖音等海内外新媒体平台,进行信息共享、事件推广、话题引爆,增强全球叙事能力。充分利用国际友好城市、境外友好组织、国际友好人士等资源,主动发出“宁波声音”,树立良好国际形象。提升本土媒体平台国际传播力,强化英文内容生产和传播。以对外窗口单位公职人员和从业人员为重点,提升市民国际化意识,形成国际传播合力。(牵头单位:市委宣传部,配合单位:市外办)
(四)实施都市形象提升行动
1.实施风貌景观提升工程。滚动实施“精特亮”工程,巩固提升150个已建(在建)项目,扎实推进400个已报(拟报)项目,打造城市建设亮丽名片。加强天际轮廓线、公共中心、门户枢纽、滨水地区、地下空间等设计管控,注重“第五立面”、“第六立面”、建筑小品、绿化景观的设计管理,强化空间品质、城市色彩的整体性、系统性、协同性,营造更多具有设计感和艺术性的空间环境。推进中山路等主干道路、“三江六岸”等主要河网、东部新城等活力区域、月湖等城市景区的整体美化和夜景靓化。推进城市更新示范工程,全面推进城中村、城乡接合部、老旧小区整治改造,实施旧园区、旧厂房、旧市场、旧楼宇改造工程,打造一批缤纷街区、时尚园区、特色楼宇。到2026年,全市累计改造城镇老旧小区面积1000万平方米以上,实现城中村动态清零。(牵头单位:市住建局,配合单位:市督考办)
2.实施城市交通畅行工程。推进第三期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谋划第四期城市轨道交通和新一轮市域(郊)铁路建设规划,强化城市轨道交通、市域(郊)铁路、城际铁路和干线铁路一体衔接、多点换乘。加快建设“四横五纵九联”快速路网,谋划建设主城区至余慈地区、梅山、奉化滨海等地区的快速通道。建设城市慢行交通系统,增加公共停车、立体停车设施,大力推广轨道交通换乘(P+R)设施,构建广泛覆盖、环境友好的慢行和静态交通网络。到2026年,全市轨道交通运营里程达到300公里,城市快速路网里程达到201公里。(牵头单位:市住建局,配合单位:市发改委、市轨道交通集团)
3.实施数字城市示范工程。开展5G网络建设行动,构建覆盖“5G+千兆光网+智慧专网+卫星网+物联网”的通信网络基础设施体系,推进IPv6全面应用,加快建设千兆光纤网络,建成5G基站4万个以上。实施全面感知体系建设工程,推进智慧多功能杆和公共服务、城市治理等领域感知网络基础设施建设,部署低成本、低功耗、高精度、高可靠的智能化传感器。以数据中心为重点,加快构建“边缘计算+智算+超算”多元协同、数智融合的算力体系,推进城市大脑建设应用,推广宁波人工智能超算中心算力。(牵头单位:市大数据局,配合单位:市委改革办、市通信管理局)
4.推进新型城市建设工程。全域深化海绵城市建设,加快完善防洪排涝网络,市区建成区55%以上、县(市)建成区50%以上面积达到海绵城市要求,基本消除城市严重内涝灾害现象。统筹开发地上地下空间,推进姚江新区综合管廊一期、世纪大道综合管廊等项目建设。加强无障碍环境创建,推动新改扩建道路、公共建筑、公共交通设施、居住建筑、居住区按无障碍设施标准建设。实施公共安全设施配置工程,提升应急专业化水平。到2026年,全市累计建设各类管廊100公里以上。(牵头单位:市住建局,配合单位:市应急管理局)
(五)实施大美宁波塑造行动
1.推进生态系统筑基工程。加快建设以四明山、天台山、翠屏山等为主的绿色屏障,以杭州湾湿地、象山港沿岸滩涂和近岸海域为主的蓝色屏障,构筑市域生态安全格局。强化自然保护地建设,明确自然保护地权责边界,构建以自然保护区为基础、自然公园为补充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深化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物安全保障,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高质量开展国土绿化行动,深化林长制,推进森林扩面提质。系统推进滨水空间、环湖步道、各类绿道等建设,完善城乡公园体系,提升彩色化、效益化水平。到2026年,全市森林覆盖率稳定在48%左右,绿道总里程突破2200公里,建成星级公园220个以上,公园绿地服务半径覆盖率不低于90%。(牵头单位:市自然资源规划局,配合单位:市生态环境局、市住建局)
2.建设滨海蓝色生态岸线。加强杭州湾南岸湿地群、岳井洋湿地、西沪港湿地等资源保护,推进前湾万顷滨海湿地公园、象山港海湾公园等建设。高标准建设象山花岙海岛公园,加大无居民海岛保护力度。强化海岸线高水平保护利用,严格控制和优化布局生产岸线,大力保护自然岸线,合理开发生活岸线,加快推进生态海岸带示范段建设。到2026年,全市湿地保护率不低于53%,大陆自然岸线保有长度不低于248公里、生态海岸带里程突破100公里。(牵头单位:市自然资源规划局,配合单位:市发改委、市生态环境局)
3.实施生态环境治理工程。开展PM2.5和臭氧协同治理,强化挥发性有机物污染防治。实施“甬有碧水”行动,打造“污水零直排区”2.0版,开展污水管网建设,系统实施水源工程、原水连通及供水一体化工程,深化水环境修复、水污染治理。加强土壤污染“防、控、治”。加快“无废城市”创建,高标准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处理,推动废物源头减量和资源化利用,建成一批省级高标准生活垃圾分类示范小区。到2026年,全市空气优良率稳定在93%以上,污水处理厂日处理能力达到300万吨以上,市控及以上断面地表水达到或好于Ⅲ类水体占比达到100%,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达到95%。(牵头单位:市生态环境局,配合单位:市住建局、市水利局、市综合执法局)
4.加快生产生活绿色转型。落实国家碳达峰碳中和任务,制定实施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加快推动钢铁、石化等重点行业和交通、建筑等重点领域减污降碳。倡导绿色低碳出行,提高公众绿色出行比例。推进绿色消费,鼓励企业开发绿色低碳产品,加强政府绿色采购力度。推进节约型机关、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绿色酒店、绿色商场等建设。推广装配式钢结构建筑,推动绿色建筑品质提升和高星级绿色建筑规模化发展。到2026年,城市绿色出行比例达到80%以上,新建二星级及以上绿色建筑占比达到66%以上。(牵头单位:市发改委,配合单位:市经信局、市住建局、市交通局)
(六)实施城市管理绣花行动
1.推进市容环境洁化美化。推进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常态化,重点抓好地铁出入口、医院、学校、集贸市场、老旧小区等薄弱区域环境治理,全面打造市民身边的靓丽街区。全面推进架空线入地和杆箱整治,基本实现重点区域架空线全面入地,进一步推进各类杆箱一体化、减量化、小型化、隐形化、规范化,到2026年,50%以上主要道路完成整治工作。落实市容环境管理责任区制度,推进席地而坐创建、楼宇立面洁化、广告招牌整治、公厕服务提质工程,强化景观照明管理。探索夜间经济带动下的规范设摊管理模式,引导规范发展露天集市、临街餐饮、屋顶餐厅。(牵头单位:市综合执法局,配合单位:市住建局)
2.提升精细化管理水平。全面推进“大综合一体化”改革,完善市、区(县、市)、乡镇(街道)事权分工,全域实现“一支队伍管执法”。探索规划—建设—管理有机协同的全生命周期精细化管理路径,提高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管控效率。加快精细化管理标准规范与科学评估体系建设,探索制定“三江六岸”、地下管线等重点区域领域管理地方性法规规章。深入推进全国城市体检样本城市建设,建立“一年一体检,五年一评估”的城市体检评估制度,推动城市治理由经验判断型向数据分析型转变。(牵头单位:市综合执法局,配合单位:市自然资源规划局、市住建局)
3.增强数字化管理能力。迭代升级“5个1”(数据一朵云、执法一张网、管理一平台、指挥一幅图、服务一门户)精细化管理架构,集成打造“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管理体系。深化城市大脑二期工程建设,建设公共卫生、危险化学品、交通运输、消防火灾、食品药品、生态环境、城市管理等领域数字驾驶舱。聚焦市民生活服务、文化休闲、交通出行等需求,打造智慧城管、智慧环保、智慧治安、智慧水利、智慧住建等一批多跨协同的综合应用场景,丰富工业互联网等新型智慧应用场景。到2026年,全市社会治理、公共服务、数字政府等细分领域智慧应用场景达到100个,“一网通办”“一网统管”“基层治理系统”平台建设全国领先。(牵头单位:市委改革办、市大数据局,配合单位:市委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市委宣传部、市委政法委、市发改委、市经信局)
(七)实施综合能级增强行动
1.深化实施全面接轨上海计划。深度对接上海“五个中心”建设,提升前湾沪浙合作发展区和沪甬人才合作先锋区发展水平,在科技、产业、人才、交通等重点领域,新谋划形成一批共建平台和工程项目。加快建设通苏嘉甬铁路,谋划推进沪甬跨海通道,强化与上海的通道联系。加快引进在沪大院大所,完善创新合作机制,加快建设“创新飞地”。创新实施“上海研发、宁波转化”模式,招引一批科研成果转化项目,共建长三角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联盟。(牵头单位:市发改委,配合单位:市科技局、市交通局、市铁路和西枢纽建设中心)
2.落实唱好杭甬“双城记”行动计划。全面落实杭甬合作框架协议,共同打造长三角“金南翼”。强化创新联动、要素流通和生态共建,协同建设浙江自贸试验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等重大平台。统筹布局强链补链延链项目,共同打造汽车制造、生物医药、集成电路、工业互联网等一批标志性优势产业链。研究推进宁波海港至杭州内河港便捷联通方案,加快建设杭甬高速复线,谋划建设杭甬城际铁路和杭州湾货运铁路,构建高效便捷的“双城”交通网络。到2026年,杭甬共建标志性产业链宁波产值突破1.4万亿元,杭甬技术合同成交额达到15亿元。(牵头单位:市发改委,配合单位:市经信局、市科技局、市交通局、市铁路和西枢纽建设中心)
3.做实宁波都市圈共建计划。构筑与定海、三门、天台、新昌、嵊州、上虞等毗邻区域紧密联系的核心圈层,促进与舟山、台州、绍兴、金华、嘉兴等周边城市同城互联,纵深推进甬舟、甬绍、甬台等一体化合作先行区建设。推进甬舟铁路建设,谋划建设甬金城际,推动宁波舟山六横公路大桥、甬舟高速复线等规划建设,打造城际“一张网”,形成1小时通勤交通圈。探索推进户籍、职教、社保等同城化待遇,实现教育、医疗、就业等公共服务共建共享。优化义乌—宁波舟山港海铁联运体系,深化与义乌陆港关务、港务、船务一体化,建设宁波舟山港“第六港区”。(牵头单位:市发改委,配合单位:市交通局、宁波舟山港集团)
三、保障举措
(一)健全工作推进体系。完善城市建设工作统筹推进机制,研究部署城市规划建设目标任务,协调解决重点难点问题,强化市级统筹和上下协同。聘请海内外顶尖专家学者,参与重大战略谋划、重大政策制定和重大项目论证。市级有关部门要根据职责分工,制定具体推进计划,建立闭环调度机制,做到清单式管理、项目化推进、闭环式落实。各地要抓好重点区块建设,落实条线目标任务。
(二)优化开发建设模式。系统制定城市滚动成片开发计划,有重点、有步骤、分类推进重大片区成片建设。统筹编制土地利用计划和资金平衡方案,以公共基础设施和环境品质建设为先导,高强度综合开发站点周边区域,实现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公共空间建设与片区开发建设同步。充分发挥市属国有企业参与城市建设的主体作用,拓宽社会资本参与渠道,创新投融资模式。针对重点地区和重大项目,制定差异化的长效开发建设和管理运营机制。
(三)打造一批窗景标识。突出高显示度、强牵引力,聚焦凸显东方神韵、展现滨海风情、提升时尚活力、塑造都市形象,谋划推进活力三江、科创甬江、斑斓海岸、千年罗城、精致新区、枢纽门户、地标群落、文旅翠屏、钱湖客厅、缤纷街区、多彩四明、未来单元等一批标志性成果。遴选国内外高水平设计、开发、运营团队,高标准编制规划建设方案。
(四)创新政策支持方式。编制实施全域国土空间综合整治方案,完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聚焦甬江科创区等功能区块开发,强化财政、土地、能源、环保等政策集成创新,推动财政资金、土地指标、高端人才、公共服务、环境要素等向重点领域、重大板块倾斜。围绕城市更新改造、重点工程项目建设、时尚产业发展等任务,创新资金投入机制和运作方式,鼓励社会资本加大投入力度,多渠道多主体多形式筹集资金。
(五)完善督促激励机制。建立综合评价办法,对重点指标落实、重大板块建设、重大项目推进等进行“挂图作战”,完善年度计划、定期督查、考核评价工作机制。加大督促检查力度,动态跟踪各地各有关部门工作落实情况,将工作成效纳入绩效评估,建立动态通报、容错纠错机制。及时总结提炼优秀案例和典型经验,强化舆论宣传,动态发布工作主要成效,提升公众感知度和认可度,最大程度凝聚社会共识。承办高水平、高规格国际国内赛事、论坛等活动,持续扩大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
附件:1.宁波打造东方滨海时尚之都突破性抓手清单
2.宁波打造东方滨海时尚之都功能性区块清单
3.宁波打造东方滨海时尚之都牵引性项目清单
信息来源: 市政府办公厅 http://www.ningbo.gov.cn/art/2023/1/29/art_1229712556_59449536.html
其他新闻稿来源:宁波市政府第28次常务会议召开
http://www.ningbo.gov.cn/art/2022/12/27/art_1229099763_59446658.html
发布时间:2022-12-27 09:07 信息来源: 宁波日报
宁波律师,你身边的律师帮手,13605747856【微信同号】
评论